。
打开凤凰新闻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新闻图片温云璟摄 图集讨论温云璟摄 图集排行第一名当属播出第四集时口碑出现逆转的《安家》。
媒体表示肯定的报道占27%,认为剧情“狗血、悬浮、老套”的占27%。
在豆瓣上,虽然知名混评人为了保更有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评论,最终的评分自然而然地被扣上了“烂剧”的标签,但是大部分观众还是从剧集中挖掘出了亮点,或是注意到了时下的社会事件。
事件被认为对日常社会现象有所讽刺的比例也达到了22%,将这部剧的讨论度推高到巅峰。
这也是之前《安家》的知名专家评论指出的,观众并不在乎剧情难易程度,观众想要的带有独特社会现实的作品。
关于成年人世界中的深层话题关键词:“中产”“跨越”“姻嫁”“手艺人”“房奴”温云璟摄 “盘物脱离地基”、“人工智能”、“麻将”、“痴迷棋牌”、“养老”、“攀比消费”…诸多关键词在从业者、观众、消费者之间不断被重复,却在固有认知乃至幻觉庇护下了无生气。
报复存在是行业因时顺势,不可避免的现象。
经历多年观察与发现,当下的中国绝大多数成年人都队中产失去了认知,这在中产占比最高的一二线城市尤为严重。
中国中产人均资产水平高居全球第一。
据《2022中国中产白皮书》显示,2022年中国中产人均实现总资产规模208万元人民币,在家庭总资产规模中占比17.2%。
由此可见,自1997–2009年的快速工业化期间开始,“中产阶级”就一直是中国主导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人群,曾是一个占中国普通民众大约90%以上的庞大群体,如今却成了观众眼中的笑料。
在权威媒体的记者我们探讨了即将消失的中产后,一位观察者提出了一个集体焦虑的过程。
一方面媒体认为工作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消费方式导致中层与底层阶级差距不断拉大;一方面大众正在经历被打上“底层”标签直至无法补救的无力和愤怒。
“知识驱动”的时代以及90后“不顾一切”的拼搏状态让这些问题凸显出来。
植根于简单而狭隘的“勤奋、正义”价值观,观众和一些机构选择暂时将一